:::

台灣中小企業在面臨ESG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下實現淨零碳排

在全球永續浪潮下,縱使台灣中小企業面臨嚴峻挑戰,也能迎來轉型機會。而目前中小企業的負責人跟人資可以先從哪些方面著手深入瞭解?


一、法規與市場壓力
金管會自2025年要求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,並於2026年分階段接軌ISSB S1、S2,揭露氣候風險與財務影響,尤其是最困難的範疇三碳排放(其他由企業間接性排放的溫室氣體,如員工通勤)的資訊揭露。同時,國際品牌商為了實現淨零,嚴格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碳足跡與減碳數據,否則可能喪失訂單。
然而,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精確、可查證的上游數據,加上人工蒐集效率低、容易出錯,難以符合「高品質數據」的標準。再者,ESG投資動輒高額,短期效益不明顯;國際碳關稅如歐盟CBAM等各國法令,也推升了貿易與法遵成本。許多企業因此仍抱持被動合規、等待補助的心態。


二、轉型中的機會

儘管壓力沉重,永續轉型也帶來新契機。高品質的資訊揭露不僅能提升ESG評級,吸引國際資金,更有助於取得永續金融之綠色貸款、永續連結貸款。中小企業的具體實踐,能強化利害關係人的信任,並透過低碳產品設計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塑造差異化品牌價值,增加國際訂單機會。
政府推動的「雙軸轉型」(數位+淨零),鼓勵導入碳管理工具,協助中小企業精準追蹤排放,增強營運韌性。循環經濟更能創造新營運模式與商機,例如飛利浦在阿姆斯特丹機場以「租光」取代賣燈泡,即為轉型成服務化模式的成功案例。


三、思維調整是關鍵

中小企業要邁向淨零,首要任務是調整心態,將永續視為核心戰略,而非合規負擔。行動前,應釐清三個問題:為誰而做、為何而做、要改變什麼。領導層必須具備長遠視野,把資源配置與永續目標緊密連結,甚至願意在必要時犧牲短期利益,創造價值以換取長期競爭力。人資則可以藉由規劃淨零相關知識的訓練課程,在中小企業內部推動永續文化與思維,將概念融入員工工作日常。


四、數據驅動管理

中小企業永續管理的基礎在於有取得完善的數據與深入分析。所謂「No Data, No Management」,數據能見度正是管理的起點。資訊主管(CIO)應主導數位轉型,導入碳管理系統,自動化蒐集與分析範疇一至範疇三排放(範疇一碳排放為企業的設施直接排放溫室氣體,如原物料產生的排放;範疇二碳排放為企業使用電力等能源利用所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),確保數據精確與可追溯。中小企業也應設定符合1.5°C的淨零目標,並導入「內部碳定價」制度,以內部碳費或影子價格引導中小企業的投資流向減碳專案。


五、供應鏈合作

中小企業作為供應商,應將「綠色設計」融入產品開發,例如易拆卸、模組化、單一材質與再生料,以降低環境衝擊並延長產品壽命。同時,應與品牌商藉由資料交換,採用「碳透明度夥伴關係(PACT)」來共同制定數據交換標準,確保雙方的碳排放數據的精準與可比。


六、生態系支持

未來中小企業追求永續不是單打獨鬥,必須依靠整體生態系的永續。政府應加速各產業別的基礎數據庫建設,支援中小企業的碳管理需求;金融機構則在綠色金融架構下,在綠色金融的角度下,透過融資條件協助中小企業進行永續轉型以落實追求淨零。中小企業自身更應積極參與產業協會與國際倡議,藉由團隊合作來提升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。


結語

永續轉型是一場長跑。中小企業若能從被動合規,逐步走向主動創新,人資也從中建立思維模式,將永續視為價值創造與品牌競爭力的核心,就能在全球供應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,並成為具韌性與前瞻性的市場領導者。

 

林呈欣 創辦人 菁賦雲端服務公司

  • 延伸閱讀
0924維護公告(另開視窗)
2025Q2線上就博會求才廠商招募(另開視窗)
支援青年就業計畫(另開視窗)
僱用安定措施(另開視窗)
投資青年方案2.0(另開視窗)
45+就業資源網(另開視窗)
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(另開視窗)
職涯線上諮詢(另開視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