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人力資源 專業工作者的 商業思維

 

不管是企業主,還是高階主管們,對於一位專業人資工作者的期望與要求,就是希望他/她能夠具備對企業營運基本瞭解的商業思維,這樣彼此溝通起來,才能「站在同一地平線上」,快速理解彼此想法,進而能夠有效推動公司重要專案。

在人力資源專業的養成過程中,學校裡會教授企業策略,個案討論等商業領域課程,但進入職場後,許多人漸漸地就不再繼續學習。也曾聽過,更多人選擇人資工作的理由,是因為它不需接觸「數字」(當然作薪的人除外)。因為,既然是人力資源工作,那就是負責所有一切跟「人」有關的事務,數字自然不在考量之列。

人力資源工作者的數字概念
不過我認為要能培養「商業思維」的第一步,就是要建立良好數字概念。這並非意味著我必須要精通於各種營運數據,提出各種鏗鏘有力的策略性人資管理方案;而是至少要讓自己不要那麼懼怕數字、不要拒絕數字於千里之外。從不懼怕,到慢慢接受,再到開始喜歡,並且願意主動瞭解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商業意義。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,因為這個世界是由數字所組成的。如果排斥數字,那就是讓自己隔離於整個世界的運作之外。

再者,大數據時代早已到來,若再持抗拒心態,恐怕只會讓自己職涯之路越走越窄。

那麼對自己來說,可以從那裡開始著手呢?最簡單的,就是從每天所生活的公司環境開始。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掌握自己所處企業的人事數據,例如:總人數、年資分布、離職率、晉升率、平均薪資等。我們能否更進一步去瞭解,公司的生意是怎麼來的?公司的主力產品是什麼?產品結構如何?主力產品的毛利率好嗎?跟我們做生意的主要客人是誰?為什麼他們要跟我們買東西?如果是上市櫃公司,企業的季報、年報、以及年度永續報告,都是瞭解公司經營層面的最好素材。

企業年報
不只是做投資的巴菲特要看企業年報,身為公司策略單位的人資部門,更可以從企業年報中,窺見公司經營體質良窳,以及公司重大策略的規劃與執行成果。這就是訓練自己養成商業思維的最好方法 – 從自己工作的企業認識起,再慢慢擴大到整個產業價值鏈。當能夠對整個產業上下游有了基本瞭解,相信對於決策分析與判斷,將更具商業價值。現在很多企業都希望能夠導入「HRBP」(人力資源策略夥伴)角色,來幫助營運部門達成更好績效。如果您不瞭解公司營運、不清楚商業運作本質、不知道營運部門是如何幫公司獲利的,那麼該如何為他們擬定策略,又如何能夠成為夥伴呢?

持續學習
人力資源人員培養商業思維有很多方法,不過我認為根本在於要有一顆願意持續學習的好奇心,這是關鍵。對我來說,過去學校裡的各種學術訓練,以及進入職場後企業所給予,和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各種實務經驗,都能夠給予我豐富的學習養分。誠如之前所提到,擁有持續學習的習慣,才能讓自己與時俱進,走得更遠。

舉例來說,因為老闆關係,讓我養成每月閱讀《 EMBA 雜誌》的好習慣。剛接觸時我認真閱讀,偶爾會因工作忙碌而漏掉幾篇,或者只是快速帶過。隨著時間慢慢過去,我變得更加認真閱讀,甚至固定騰出幾個早餐時段,邊用餐邊看書。原因是什麼?老闆都在看。老闆從裡頭學習到了新的管理思維,淬煉出他的管理哲學,進而改變公司文化。如果我也學習到了,就能擁有共同語言。

常常見到 HR 朋友時,我會說:「身為一位 HR 主管,想要快速進入 Business 領域、培養商業思維、瞭解 CEO 是怎麼想的,這本雜誌是很好的選擇。裡頭有許多全球 HR 最佳實務、以及三個月內的精選新書摘要,還有許多重磅專欄和世界級企業領導人的專訪文章,都非常精彩、值得一讀!」

例如某一期談到:「為什麼說再見這麼難」。對於公司內許許多多的專案來說,有些有其價值,有些則需要結束它。但為什麼結束一項專案這麼難?公司應該創造一種容許失敗的文化,讓員工覺得不是每項專案都必須要成功才能結束。「專案開始」代表著希望和可能、令人興奮和躍躍欲試;相反的,「專案結束」似乎就代表著失敗,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失敗。

公司的專案就是一種策略安排;而策略思考就是,有勇氣做出選擇;它也是退後一步,確定優先順序的一種習慣。

它也談到「網飛公司」的企業文化。在網飛公司裡「自由與責任」並重,那麼網飛是如何做到的呢?它先提升人才密度,再提高坦誠度,然後才是減少管束。員工意見可以使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成員,但在可能對公司有幫助的時候緘默不語,才是一種不忠。當人才和坦誠這兩個基石建立之後,自然就可以形成信任。同時,它也強化績效管理,關鍵之一是重視領先指標,而不是在績效翻牌時再追究檢討,這樣才能即時做出補救。

修練之路
對我來說,這只是建立商業思維的一種方法,它適合我。大家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,方法只是工具,重要是使用工具之後的成果。我從這本薄薄的雜誌中,學習到了專案管理的方法;以及,領會到世界頂尖企業的管理模式。而這些知識,相信跟您日常接觸的人資工作領域都不太相同,讓我們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和思維,來看待商業世界的運轉核心;這是我個人的收穫。

這條自我修練的旅程不太容易,需要鍛鍊自己養成習慣。不過,至少先培養自己好奇心,從「Why」到「Know Why」開始吧!相信經過多年以後,您一定會看到不同的風景。

編輯補充:
『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』+『商業敏銳度 Business Acumen』,也是『商業頭腦 Business Savvy』和『商業意識 Business Sense』的同義詞,是在理解和處理『商業情況 – 風險和機遇』方面的敏銳和敏捷性,以帶來良好的商業成果。

此外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已成為改善財務績效和領導力發展的工具,因此提高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可透過下列幾種不同類型的策略。

執行層面的思考
Kevin R. Cope 2012 年的作品《看到大局,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以建立您的信譽、職業和公司 – Seeing the Big Picture, Business Acumen to Build Your Credibility, Career, and Company》中提出,擁有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的個人以“執行心態”看待企業。他們了解如何推動公司的各個組成部分共同努力使其成功,並達成利潤率、現金流和股價等財務指標。Cope 提出,具有以下五種能力的個人可以被描述為具有強烈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的人:

了解組織的『大局』,業務的關鍵驅動因素如何相互關聯、協同工作以實現盈利增長,以及與相關工作
了解重要的公司資訊與數據,包括財務報表
以商業知識做出正確的決定
了解行動和決策如何影響公司關鍵的措施和領導力目標
有效地將想法傳達給其他員工、經理、高管和利益關係人
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 Raymond R. Reilly 和康乃狄克大學的 Gregory P. Reilly 記錄了具有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的個人具備的特徵:

對業務問題維度的敏銳感知
能夠理解複雜性和不確定的未來
認識到選擇對所有受影響方的影響程度
決定性
如果將來有必要,可以靈活地進一步更改
因此,培養更強的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意味著更周到的分析、更清晰的業務決策邏輯、更密切地關注實施和運營的關鍵事項,以及更嚴格的績效管理。

財務金融知識
財務金融素養,須對增長盈利,驅動現金流等因素的全面了解;組織的財務報表;關鍵績效指標;以及決策對價值創造的影響。在 SHRM 的一篇題為『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涉及的不僅僅是數字』的文章中,CTPartners 人力資源部成員 Chris Berger 解釋說,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始於了解公司如何做出決策的能力,而領導者必須具備財務素養並能夠理解公司財務報表上的數字。它需要能夠獲取業務基礎知識並使用它戰略思考,然後採取適當的行動。

根據 E. Ted Prince 的說法,“金融素養幾乎從來都不是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潛力人才的需求。大多數人已經擁有商業學位,包括 MBA,或 EMBA,而許多人還擁有在商業方面的專業經驗。真正企業需要的是,這些經理要了解他們的行為和行為如何影響他們的財務決策,以及這反過來又如何影響單位和公司層面的財務結果。”

很明顯,具有商業頭腦的個人具有一定程度的財務理解和知識;但具有財務知識的人不一定具有很強的商業頭腦。

企業管理和領導
總部設在瑞士的領導力發展計劃 Mobilizing People 的教員 Bob Selden 觀察到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和領導力之間的互補關係。Selden 指出了培養戰略技能以及良好領導和管理技能的重要性,以便企業領導者實現有效性。

發表在《人力資源管理國際文摘》上的一項研究,題為《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:現代領導力發展的關鍵問題:全球趨勢加速擺脫傳統方法》,揭示了:

為什麼依賴個性分析與能力評估的傳統領導力發展方法正在失敗!

該論文證明了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在領導力發展方法中的重要性,並認為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將對領導力發展和人力資源議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。

在一項採訪了 55 位全球商業領袖的研究中,商業敏銳度 + 商業思維被認為是全球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領域。在他們 2011 年的工作中,Ram Charan 、Stephen Drotter 和 James Noel 研究了選擇集團經理的過程和標準,並提出選擇 CEO 的過程和標準是相似的。在他們看來,選擇領導者的一個明顯標準是成熟的商業頭腦。

一個充滿高度『商業敏銳度+商業思維+商業頭腦』的組織可以期望看到具有高度視野的領導者,這種觀點轉化為能夠激勵組織實現其潛在的能力。補充自 Wiki 百科英文版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usiness_acumen

作者:Hanes Yang

本文獲HR Journey授權轉載 [原文出處]
 

  • 延伸閱讀
0424網站更新維護公告(另開視窗)
投資青年方案2.0(另開視窗)
僱用安定措施(另開視窗)
2023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(另開視窗)
45+就業資源網(另開視窗)
2023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(另開視窗)
專案就業獎勵(另開視窗)
專案缺工職業訓練試辦計畫(另開視窗)
國人海外就業資源中心網站超連結(另開視窗)
職涯線上諮詢(另開視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