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許多企業開始執行RTO政策,也就是要求員工必須重返辦公室,麥肯錫(McKinsey)先前發表的報告就指出,真正回到公司現場上班的員工,其比例較過去增加了一倍。
這些企業近年以需要提高生產力、創新和參與度為理由,強勢將員工召回辦公室,多少引發了基層勞動者的不滿;然而,麥肯錫研究卻發現,無論是在公司上班、全職遠端工作,或者採用混合型態辦公的員工,其實在辭職意圖、倦怠感、努力程度和幸福度方面,並沒有太過明顯的差異。
麥肯錫在報告中坦言,當「辦公地點」、「員工體驗」還有「生產力」三者之間互相掛勾時,不管是辦公室上班、在家上班或混合辦公,顯然並沒有哪一個方案能夠被稱為「最好」。
RTO政策奏效,但員工仍滿意安排
這份報告源自於麥肯錫在2024年10月,對8426名員工及3531名主管所做的調查;其中,高達68%企業員工表示,他們每週至少4天需要回到辦公室工作,比例高於2023年的34%。
另一方面,全職遠端上班的員工比例,從2023年的44%下降到17%;混合型態員工比例則從22%下降到14%。
儘管RTO政策確實讓許多人改變了工作地點,但麥肯錫也指出,多數勞工對於公司的上班地點安排仍然感到滿意,且無論是哪一種辦公型態,滿意度至少都達到8成以上。
提升員工幸福感的5大關鍵因素
對此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兼報告作者Brooke Weddle表示,這代表勞工群體已經開始出現分類,並且學會選擇、適應自己偏好的工作模式,即便還有39%的員工想要離開現職,但其背後因素已不完全是工作地點或辦公模式的問題。
麥肯錫認為,企業想要提升員工幸福感有著5大關鍵因素,包含:促進合作、聯繫感、創新、導師制度與技能發展;那些覺得公司很糟糕且有所抱怨的人,多數都是因為企業在這5項因素中,有某些部分做得十分差勁,更因此令員工不太願意重回辦公室。
Brooke Weddle指出,當公司領導者開始發現,工作場所表面上的狀況,跟員工實際體驗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時,企業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發生問題了。
如何讓辦公室內的員工感到滿意?
僅僅透過RTO政策讓員工重回辦公室,並不代表他們的合作、聯繫感、創新等意識就能得到滿足;Brooke Weddle認為,如果領導者真的希望員工進到公司之後,可以在這些方面獲得改善及提升,就應該要盡可能透過實際活動,促成團隊的進一步改變。
Brooke Weddle舉例,領導者可以考慮在員工回歸辦公室之後,成立一個嶄新團隊,讓員工在裡面學習新技能、新知識,接著再把這些種子員工轉移到其他團隊,讓他們繼續擴散、重複傳達這些經驗,並藉此透露出新技能、新技術,如何影響員工的職業發展和升遷機會。
Brooke Weddle直言,一旦老闆決定把員工叫回公司,管理重點就會變成5大因素,即促進合作、聯繫感、創新、導師制度與技能發展,創造出適當的環境和條件,不能只是下一道RTO命令之後,就希望所有事情都一切順利。
麥肯錫也建議,人力資源主管應該多花點時間,跟基層員工打好關係、互相交流,並且可以考慮為每一週的工作,在考量個人能力和團隊時間的情況,設定明確執行進度和目標。
至於其他的枝微末節,例如足夠的辦公空間和停車位等,對於要求員工重回辦公室也很重要;領導者、主管,甚至是員工及員工之間,最好也能夠有面對面討論事情的定期時間。
遠端上班員工當然也要照顧
至於在全職遠距工作和混合辦公的職員方面,Brooke Weddle認為,關鍵在於管理者需要充分瞭解,究竟哪些任務需要雙方同步完成(無論實體或線上),以及哪些工作允許被異步完成。
Brooke Weddle說,選擇採行混合模式的員工,事實上比起全職遠距、天天進辦公室的人更難協作,因為他們需要在任務中,不斷追蹤和管理進度,並決定在哪個地點、什麼時間完成工作。
因此,對於採用混合辦公模式的企業或團隊來說,他們必須更有意識地設計進度規劃,確保員工每次面對面發起討論的時間,既合理且足夠有效,而不是反過讓「開會」這件事佔滿日程表。
Brooke Weddle認為,員工選擇使用哪種工作模式,本身就是一項重要決策,但是這個決策卻並非整個過程的終點;工作模式的改變不該像大多數企業一樣,只有表面形式而缺乏提高效率的核心回饋,領導者必須多加考量各種方案的影響和價值。
本文為科技報橘授權轉載[原文出處]